英文版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 党群工作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学习专题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导师介绍
    • 教授名录
  • 学术科研
    • 学科建设
    • 科研平台
    • 中医药政策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专硕基地
  • 学生工作
    • 学工团队
    • 学工动态
    • 团委工作
  • 药学博物馆
  • 药用植物园

科研进展

标题5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我院孔令义/张超团队在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发表基于中药活性成分协同调控肿瘤外囊泡的免疫增效新策略

发布者:刘善军  浏览次数:51  发布时间:2025-04-07  【print】

 近日,我院孔令义教授、张超副研究员团队在学科顶尖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在线发表题为“Enhancing immunogenicity and release of in situ-generated tumor vesicles for autologous vaccines”的研究论文。我院2021级博士生陈金虎和2020级硕士生赵彩莉为共同第一作者。孔令义教授、张超副研究员、罗建光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癌症疫苗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在个性化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临床转化仍面临抗原递送效率低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等关键瓶颈。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肿瘤原位疫苗策略,通过淫羊藿次苷II与穿心莲内酯的祛风解毒协同作用实现治疗突破。

 该研究首次发现两种中药活性成分可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性凋亡并触发免疫原性死亡,同时通过STAT3信号通路双重调控肿瘤源性细胞外囊泡(TEVs)的蛋白货物装载。实验证实,该策略能显著降低TEVs中PD-L1和CD47等免疫检查点蛋白的载量,同时促进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富集,将免疫增效型TEVs的释放效率提升至56.44%。动物实验表明,联合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显著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44+CD8+ T细胞浸润,成功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使骨肉瘤和乳腺癌模型小鼠生存期延长1倍以上。

  该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外囊泡的协同调控机制,更为突破实体瘤免疫治疗耐受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独特优势,该策略在保持高效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转化潜力。 

 该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474063, 82274073, 8187298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ZD0520400)、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2632024TD08)、 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CPU2022QZ28)和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KLNMKF202404)资助。


淫羊藿次苷II与穿心莲内酯协同作用机制示意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5.113614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