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 党群工作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学习专题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导师介绍
    • 教授名录
  • 学术科研
    • 学科建设
    • 科研平台
    • 中医药政策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专硕基地
  • 学生工作
    • 学工团队
    • 学工动态
    • 团委工作
  • 药学博物馆
  • 药用植物园

科研进展

标题5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孔令义/罗俊团队受邀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发表乌药烷倍半萜研究进展的综述

发布者:郑利敏  浏览次数:14  发布时间:2023-10-07  【print】

      10月4日,我院孔令义/罗俊团队受邀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国际顶级综述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IF:11.9)在线发表题为“Chemistry and Bioactivity of Lindenane Sesquiterpenoids and Their Oligomers”的综述论文(https://doi.org/10.1039/D3NP00022B)。本文首次提出了乌药烷倍半萜及其聚合物的结构分类标准,并系统总结了该类天然产物在化学结构、化学合成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罗俊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张丹阳、唐朋飞、王楠、赵帅为本文作出重要贡献,孔令义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文唯一通讯单位。

乌药烷倍半萜是一类主要分布于金粟兰科和樟科乌药属中药的,具有罕见环丙烷结构单元并且主要以聚合物形式存在的倍半萜类化合物。高度共轭的碳环骨架使其具有结构变化多样、聚合方式丰富、生物活性显著等特点,是近二十年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自1925年首次被发现以来,354个结构多样的乌药烷倍半萜及其聚合物被报道,同时该类天然产物在仿生化学合成以及抗炎、抗肿瘤、抗疟等生物活性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进展。课题组对该类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乌药烷倍半萜及其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并提出了结构分类标准,并对该类化合物在植物分布、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仿生化学合成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

孔令义/罗俊团队自2015年以来开始对金粟兰科中药和药用植物中的乌药烷倍半萜及其聚合物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包括13类新骨架的70余个结构多样的新乌药烷倍半萜及其聚合物,约占同期全球发表该类化合物总数的30%,在Org. Lett.,Ana. Chem., Chin. Chem. Lett.,J. Agri. Food Chem., J. Nat. Prod., Chin. J. Chem., J. Org. Chem.,Phytomedicine, Tetrahedron 等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国际权威和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2篇。因此受Nat. Prod. Rep.杂志主编Tobias Gulder教授的邀请,撰写乌药烷倍半萜及其聚合物在化学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前瞻性基础研究专项)等的资助。



                               (供稿单位:天然药物化学系,撰写人:徐文军)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