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中药分析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院士与金蓉鸾教授等专家的领导下,我校自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设中药分析学课程,并于1992年成立了中药分析教研室,专门从事与中药分析学相关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以及科学研究。2004年,中药分析学作为首批中药学二级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第一任教研室主任为王强教授,曾获得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及何梁何利奖。目前,中药分析学科已有4名教师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2名教师分别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计划。在教学方面,编写了国内首部《中药分析学》药学类规划教材,中药分析实验教学率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并出版了国内首部双语规划教材。2020年,刘丽芳教授负责的中药分析学MOOC在智慧树平台上线,次年入选为江苏省首批线上一流课程,2022年获智慧树网“双一流高校精品课程(专业课)”荣誉称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强烈反响。长期以来,本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重点围绕揭示中药功效关联物质群,解码中药起效机制,全面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以下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学科研究方向
方向一:中药分析新技术、新理论与新模式研究。围绕中药基原鉴定、谱效关联分析与质量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固相离子化与直接离子化技术用于中药基原的快速鉴定,并通过构建依赖质谱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解决了中成药中植物基源的溯源问题;建立了系统的中药成分谱与中药多元药理效应表征方法学,并构建了符合中药作用特点的谱效关联分析模型;建立了非对照品依赖的“一测多评”RCF生成算法,形成多元质量控制模式。以上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Anal Chim Acta.、Talanta等分析领域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方向二: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研究。该研究方向涉及化学物质、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三个核心环节,是揭示物质实体与生命活动交互作用规律的关键。中药分析学科成员聚焦于构建系统的方法学体系解析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了中药成分质谱文库与代谢反应库驱动体内体外物质基础表征技术,解析中药复杂成分的体内代谢与暴露特征;围绕疾病相关功能代谢物构建方法学体系,从整体观出发,以免疫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为疾病模型,深入探讨中药及复方制剂对内源性代谢通路的调控及效应机理。本研究为中药调节整体功能状态的作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Anal Chem.、J Med Chem.等经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方向三:中药活性组分及作用靶标解析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中药的传统功效及现代应用,对中药的活性组分及作用靶标进行解析是开发创新药物的重要策略。传统的“单成分、单靶点”的药物研发模式存在局限,不适用中药复杂体系。因此,该方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虚拟筛选、高内涵成像分析、现代药理学技术建立中药活性成分快速识别体系。同时,以活性化合物作为小分子探针,集成组学、化学生物学手段,发现其作用靶标组,进而筛选得到中药活性物质组,形成“活性成分-靶标组-活性物质组”的研究模式,为创新中药研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先后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在Br J Pharmacol.、Pharmacol Res.等经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转让临床前研究1项。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