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中药药理学科依托中药药理教研室,后者成立于1987年,系全国首批成立的中药药理学教研室之一。1989年,在全国首次开设了五年制中药药理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本教研室负责起草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规划,承担了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培养了三百余名中药药理学技术骨干,遍布全国各地,对发展我国中药药理学事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扩大了我校在中药药理学术界的知名度。中药药理学科在1985年就设立中药药理学硕士培养点,1996年设立博士培养点,是我校中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理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
承担《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生理药理学》、《药学基础》、《皮肤药理毒理学》、《神经生物学概论》、《中西药药理学比较选论》(博士)、《中药药理学特论》(硕士)、《免疫药理学》(硕士)、《免疫学原理与技术》(硕士)课程。主编/副主编省高校重点教材/规划教材4本及专著2本。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课程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中药药理学慕课于2018年在智慧树课程平台在线运行,累计选课高校32所,选课人数接近8000人,互动约7.8万余次。2021年,中药药理学入选“全国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典型教学案例”,本课程的思政案例也上线新华网,已有4764人参与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被评为全国医药研究生精品课程,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指导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指导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成果特等奖(排三)及二等奖(排二)。
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疆计划项目等。人才项目: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2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二)、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排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四)。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Theranostics、Redox B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Stroke、Science Signaling、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项,授权国际专利 8项。已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中药皮肤药理学、中药心脑血管药理学、离子通道药理毒理学、中药抗代谢性疾病药理学。
二、学科研究方向
方向一: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主要开展抗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的分子靶向新药开发和机制研究。1)在国内外首次报道,阻滞滑膜血管生成是东莨菪素等中药活性成分抗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特机制,佐证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类风关的治疗价值;2)从调节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针对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口服给药后呈现的“药效学-药动学不相关现象”进行相应的阐释;3)揭示了中药积雪草既能促进创面愈合又能抑制瘢痕形成的效应物质基础,为中药双向调节的研究提供了示范;4)中药抗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方向二:中药皮肤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精神调控角度展开皮肤药物多系统调节、多靶点筛选方面开展新模式研究,如首次提出基于皮肤—免疫—神经多系统药理机制的天然药物治疗皮肤疾病的多途径生物功能研究模式,建立了从细胞内网络调控和细胞—细胞间调控的角度探讨天然药物多靶点作用的生物功能研究模式。以白癜风为适应症,结合生物信息学理论从神经网络计算角度开展中药活性物质群发现及活性物质群成分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同时,也从事以天然本草为活性成分的功效化妆品的开发工作。
方向三:中药心脑血管药理学。主要开展:1)中药有效靶点发现和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已识别中药有效成分的特异性结合蛋白NMMHC IIA是调节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功能蛋白;2)优化生脉散抗心肌缺血缺氧的有效成分群配伍比例,阐明其调控各自关键功能蛋白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多途径发挥心肌保护效应的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群组方及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新的研究实例和技术方法参考;3)基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临床诊疗模式,结合信息学技术,挖掘生脉散主治疾病共同病理环节,阐释益气养阴方生脉散的作用特点与配伍原理;4)综合利用中药有效成分靶点发现和功能验证技术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学等多组学整合技术,挖掘出心衰气阴两虚证和血瘀证的生物学特征和代表性生物标志物。
方向四:离子通道药理毒理学。主要开展:1)离子通道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如Nav1.7、SERCA2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研究;2)新型离子通道配体的发现以及在疼痛及瘙痒中的治疗作用,从汉桃叶中发现汉桃叶皂苷C通过激动SERCA强效镇痛,从鸢尾中发现Nav1.7抑制剂显著缓解组胺依赖性瘙痒;3)离子通道在神经毒理中的研究:首次证实发育早期的神经元对溴氰菊酯暴露具有高敏感性,同时阐明溴氰菊酯是通过直接开放利阿诺定受体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证明溴氰菊酯围产期暴露,通过异常调节电压门控钠通道与NMDA受体,介导了妊娠期遗传毒性。
方向五:中药抗代谢性疾病药理学。主要开展:1)维药毛菊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创新中药开发工作,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正在申请临床研究;2)六味地黄丸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药效学及靶点的发现;3)中药多酚与黄酮类成分抗炎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4)在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疾病背景下,研究人参皂苷成分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线粒体稳态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探索黄芩-人参配伍特色及改善心肌纤维不良重塑的药理活性。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