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中药资源学学科创建于1985年,我国著名中药资源学家周荣汉教授在国内率先创立了植物化学分类和中药资源学研究室,进行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和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2004年在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立了中药资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资源学科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综合实力得到了提高,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2人,其他人员3人。
二、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根据国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凝练了以下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评估,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及新品种选育研究。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药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对常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评价,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及种内分化、变异规律,为优质中药材良种的培育奠定科学基础。在广泛收集整理常用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生物学、药学、农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多倍体育种等新技术和遗传杂交等常规育种技术以获得具有含量高有效物质、产量高、抗逆性强中药材优良品种。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如:中药材种子种苗和种植(养殖)标准平台——射干、玄参等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国家药用植物种质保存与利用支撑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药科大药用植物园在地物种信息补充完善更新;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江苏省部分市县(区)的中药资源普查等。“太子参的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方向二:常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的生物学和药学基础研究。对常用和重要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行药用植物栽培中的生理、生态学原理探讨;药用植物栽培的质量评价研究;栽培药用植物的采收加工和贮运的标准化研究等。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射干生长发育和采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与分子机制”,“麦冬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方向三: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亲缘关系及功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针对常见和重要药用植物进行资源化学研究,对重要药用植物科属进行化学分类学研究,探讨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亲缘关系及功效相关性。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中国鸢尾属植物的资源化学和化学分类学”,“中国蓼族植物化学成分、遗传基因与其系统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方向四: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根据亲缘关系相近植物可能具有相似化学成分的化学分类学原理,民族药物学等多学科方法整合,挖掘新的天然药物资源,进行中药新药创制基础和中药保健产品应用开发、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研究。进行中药材的加工工艺,中药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和标准化研究。本学科承担了“罗汉果基于AMPK-TLR4信号标本兼治肺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材墨旱莲双靶调控肺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密蒙花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日天然药物健康品研究联合实验室培养项目”等。
方向五:中药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研究。该研究方向是本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之一。通过植物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并结合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等技术手段阐明常用中药材基原植物主要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制以及代谢调控机制,最终实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有效控制中药材质量,或通过代谢工程技术工厂化生产自然界中稀缺的天然产物。本学科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银杏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相关P450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银杏内酯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研究、三七皂苷R1生物合成相关木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AP2/ERF 类转录因子在三七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调控机制研究;白花前胡佛手酚氧甲基转移酶的理性设计与应用、前胡香豆素生物合成中关键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功能验证及催化机制研究、前胡香豆素母核生物合成中关键酶 C2’H 的功能鉴定与定向进化、决定四种不同类型香豆素合成的关键酶的催化机制;射干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下游通路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