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中药制药系由中药化学教研室、中药制剂教研室、中药炮制教研室合并于2017年组建而成。现有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炮制学3个学科。中药制药专业创办于1988年,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并入中药学专业。2011年再次申请以中药制药专业招生。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我校中药制药专业的国内排名稳步上升,2018年在开设此专业的18所高校中排名第6,2019年在20所高校中排名第4,2020年在22所高校中已经升至第2位。
二、师资队伍
中药制药系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1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2人,讲师4人,博士后7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94%。国家杰青1名,海外优青2名,二级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次,江苏省“333工程”二、三层次6人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3人次,江苏省中医药十佳青年之星2人次,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等。
三、人才培养
根据中药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分设中药制药普通班、化妆品班、卓工班,针对不同班级,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制药专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培育点。在教学方面,主编或参编《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实验与指导》《中药制剂学实验与指导》及《中药药剂学》多个版本的规划教材;谭宁华院长参加的《“守正创新中西融合”,支撑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二十五年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以“守正创新笃行远志”的课堂革命推动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全面发展的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中药炮制学一流本科课程培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校级培育);《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中药制药获批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四、研究方向
方向一:中药与天然活性物质成分发现与评价。针对中药或天然来源的药味,结合现代分离与发现技术,分离并鉴定化学成分,同时运用活性导向的天然产物分离手段,发现潜在活性物质,为研究与开发创新中药新药提供候选药物成分。
方向二:组分结构创新中药发现与性质表征。遵循中药整体观思想,探寻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创新与性质表征新技术、新理论,根据药味来源,建立较为系统的物料性质评价,为中药制剂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本学科相关团队在该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数十项,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
方向三:中药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评价。中药活性物质的体内吸收转运代谢排泄(ADME)处理特点与规律是设计合理剂型与载药系统的重要依据和内容。围绕该方向,针对中药多成分作用特点,系统构建的中药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评价体系和分类系统。相关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方向四:中药特色炮制技术与原理研究。基于临床有效中药饮片,开展炮制机理研究。该方向主要聚焦炮制辅料(羊脂油、酒、盐、蜜等)干预下的中药炮制机理研究,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加热”及“辅料”作用下炮制增效的科学内涵。结合信息化与智能制造的炮制工艺规范与技术创新,数字化表征炮制过程中颜色、纹理、气味等核心技术要素,规范炮制工艺;搭建基于近红外、机器感官及智能制造技术的炮制过程在线监测技术体系,提升饮片生产的信息化及智能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聚焦炮制过程化学动力学,探究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过程的药效物质“组分结构特征”变化,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多指标评价模式,构建区别于中药材的中药饮片特色质量标准。
方向五:中药新剂型、新技术与辅料研究。密切结合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中的现实问题,重点研究中药提取、制剂成型、质量控制新技术与新理论,推动中药的传承与创新。该方向形成中药药物晶体学与物理药剂学为优势、多组分载药为特点的制药技术,揭示多晶型、共晶与共无定形等药物晶体学新技术以及中药提取物的物理药剂学特征与中药成药性的关系,为优化中药成药性,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与产业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并将这些技术用于中药药用新辅料研究。目前本学科相关团队已在该领域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药共晶活性成分及复杂组分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共晶分离技术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开发适于现代中药制剂的中药药用新辅料。目前本学科相关团队开发的共晶药用新辅料已获得专利授权并进入到中试生产阶段,是我国首个共晶药用新辅料。
方向六:创新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与化妆品研发。按照国家最新中药研发法规与指导原则进行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的产品研发,并通过产品研发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深入药食同源中药物质的基础研究,药食同源保健产品的开发、药食同源物质在护肤品和日化用品领域的开发应用等。本学科相关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中、西药产品研发经验,拥有完备的从事中药提取、制剂处方工艺开发与质量控制的仪器设备,符合药品研发规范的产品研发实验室与管理体系,先后40多次接受新药现场核查并顺利通过,创造了迄今产品研发零失败率的傲人成绩。在该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数项;完成了二十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五、科学研究
围绕创制中药新药与产品的研究主线,中药制药系研究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基础研究项目50余项。杨中林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炮制学科”首个重点项目,深入研究了“中药盐制入肾”的现代科学内涵与生物学基础;贾晓斌教授团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展了基于中药组分ADME研究,系统构建了物性评价技术体系。
承担校企合作产品研发项目120余项。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各类奖项二十余项。累计发表论文800余篇,主编专著及教材1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60余项,获得产品成果90余个。
六、关键技术
中药活性物质与候选分子发现
中药晶体药物研发技术
化妆品研发和功效评价技术
围绕化妆品产品开发,结合中药活性物质,系统建立体外功效评价模型(美白模型、UVA/UVB的衰老模型、皮肤屏障模型等)、3D皮肤的构建和应用(表皮和真皮的构建、3D皮肤的构建、皮肤微生态、活性物质的透皮吸收)以及功能性化妆品与护肤和彩妆产品的开发。
中药制剂物料评价技术
物料性质是影响中药制剂剂型设计的重要依据。针对中药提取物、干浸膏、流浸膏等不同物料,建立系统评价技术体系,为剂型设计提供依据,也为存在的制剂问题提供解决策略。
中药生物药剂学性质评价体系
中药炮制工艺与饮片质量标准制定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