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中药和天然药物教学与研究的机构之一,也是我国办学规模大、综合实力领先、社会影响力强的中药学院,其前身源于1936年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建立的生药学课程,1959年成为南京药学院生药系,80年代初改名为中药系。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南京中药学院,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将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与南京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设立中药学院。1998年12月,中药研究所并入中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人(专任教师115人、博士后22人),在读学生共计2910人(本科生1658人, 硕士生996人,博士生256人),设有5个系、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江苏药学博物馆和药用植物园。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4人,外籍教师4人,高级职称占比为94.8%,博士学历占比为95.7%(国外/境外博士14人),留学1年以上教师超过50%。现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7人次,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海外优青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4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拥有中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111”引智基地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以及一批省部级人才及团队项目入选者。
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生药学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生命组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院本科招生专业(类)有中药学(拔尖创新班)和中药学类(包含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3个专业)。其中,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江苏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中药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中药制药专业为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将“中药研究与新药创制”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了以“中药资源、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药理药效—中药现代制药”为主线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2万余人,先后走出两院院士4人,国家杰青14人,以及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同类院校里位居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
学院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有学校临床代谢组学中心、江宁校区双一流公共平台(药物结构分析单元)以及皮肤健康及疾病干预实验室等校级平台。
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研究开发出以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益气复脉冻干粉针剂、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丁家宜系列化妆品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药物和产品,为我国中药新药创制和健康产品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积极服务社会,近5年为2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药物研发关键技术服务300余项,项目总金额超1.7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超过百万元的技术合同50余项。连续选派3名教师担任陕西镇坪科技副县长,助力镇坪发展,为学校连续7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贡献了重要力量。广泛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法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服务中医药行业发展。
(数据截止到2023年9月)
CopyRight CPU ZHONGYAOXUEYUAN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主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